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7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41.
高建发  杜进琦 《昆虫知识》2010,47(4):794-796
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 Fischer von Waldheim在甘肃甘南1年发生1代。翌年5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该虫以卵越冬。  相似文献   
142.
冀西北坝上地区灯下蛾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蛾类进行了逐日灯诱监测,以微软系统的Excel列表、作图,进行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作图及群落多样性(H')、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S)和个体数(N)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处理,并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蛾类已知16科173属247种,夜蛾科是该区蛾类的优势类群,旋幽夜蛾、网锥蛾野螟(草地螟)和小菜蛾为当地优势种。从5月到9月蛾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r=0.9477)、物种数(r=0.7785)、个体数(r=0.9704)相一致。不同月份间的蛾类相似程度差异较大,种-多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研究认为坝上地区蛾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环境条件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43.
选择黄土高原7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7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冷蒿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外,其他各种植物的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均比非根际土壤的高;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基础呼吸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可为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4.
晋西北黄土区幼龄柠条细根的净生长速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晋西北黄土区5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根管技术对林地100cm土层深度的柠条细根生长动态进行观测。以根长密度(RLD,mm.cm-3)为基本参数,以净生长量(RLDnet,mm.mm-3)和净生长速率(RLDNGR,mm.cm-.3d-1)为相应导出参数,对2007年生长季(4-9月份)柠条细根的RLDNGR及其与环境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et为(2.923±1.767)mm.cm-3;RLDNGR为(0.113±0.069)mm.cm-.3d-1。50-100cm土层是柠条细根生长的活跃区,其细根RLDNGR是0-50cm土层细根的1.5倍。柠条细根生长的季节变化趋势呈单峰型,4月初至8月初RLDNGR逐渐增大,8月中旬RLDNGR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9月下旬RLDNGR出现负值。统计分析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GR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年生长季柠条细根的累计净生长量为14.613mm.cm-3;累计净生产力为1.461×108m.hm-2。  相似文献   
145.
程杰  呼天明  程积民 《生态学报》2010,30(10):2630-2638
植被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的综合反映,研究特定地区草地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寻找影响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是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前提。利用1957-2008年的气候数据和1982-2008年的植被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宁夏云雾山植被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51a来,该区年平均温度明显升高,而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显示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温度对植被的重要值年际变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年降水量与植被的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气候持续干旱化对该区植被的生长有较大影响,该区降水的多寡是直接影响植被生长优劣的决定性因子,改善区域水分状况和封禁是推进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6.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82g·kg-1,占其全碳比例的4.21%~32.84%.其中,灌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略高于乔木,草本最低.经过7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44.5%~80.6%,平均为62.9%;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为灌木乔木草本.培养结束后,溶液中结构较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说明可溶性有机碳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7.
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降水量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气温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植被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这一区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内(北纬28°46′~31°40′),植被碳密度首先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纬度达到约北纬30°16′处,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0.873 1 kg·m-2,之后,则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在东西样带内(东经80°02′~91°50′),植被碳密度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1.5 ℃、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97.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329 6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也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0.7 ℃、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09.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208 3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南北样带和东西样带内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均是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年均降水量的作用大于年均气温.  相似文献   
14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生长盛期树干液流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可以定量地分析树木生长与群落蒸腾耗水的相互关系,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水分利用动态及其适应环境因子的内在机理,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8年7月1日至7月26日,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安塞县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生长盛期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对周围气象、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了同步测定。刺槐生长盛期树干液流速率晴天日变化呈宽峰形曲线,在测量时期液流速率日平均值为0.00133cm·s–1;刺槐树干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绝对值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刺槐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8,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随树干胸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9.
段云  张方信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4):382-384,F0003
为了便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入研究高原环境与机体肠道微环境间的关系,本文就高原环境的特点,肠道微环境的病理学改变,分类,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0.
Atmospheric bulk depositions of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soluble unreactive phosphorus (SUP), particulate inorganic phosphorus (PIP), particulate organic phosphorus (POP),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some other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components were monitored for 3 years in Ashiu, Central Japan. The mean bulk depositions of SRP, SUP, PIP, POP, TP, dissolved components (Na, Mg, nss-Ca, K, V, Mo, nss-SO4) and particulate components (Al, Fe, Ti, Ca, Mg, Mn, Ba, Sr, Zn) were 175, 76, 136, 397, 783, 156,000, 10,900, 7450, 5470, 10.3, 1.52, 40,100, 13,200, 3590, 2630, 576, 624, 42.3, 30.2, 17.4, 8.2 μmol m−2 year−1, respectively. The value for TP deposition was in the lower range of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low P deposition probably reflected the method applied to reduce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articles, including (1) placement of samplers off the ground surface, (2) installation of multiple samplers, and (3) rejection of contaminated samples. Al data suggested that 15 ± 5% of TP was brought by lithogenic dust from East Eurasia. Nss-SO4 and Mo data and air-mass backward trajectories suggested that 39 ± 4% of TP was derived from coal combustion in China.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rest (47 ± 6%) of the TP deposition might be predominantly attribu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biogenic particles. Net atmospheric TP input (lithogenic dust and fossil fuel combustion) was almost equal to the TP outflow from Japanese forests on granitic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